一、国庆黄金周的"文化工地"
10月3日的三亚湾畔,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现场,塔吊如林,焊花四溅。1396名建设者以"白+黑"两班倒模式,在钢筋水泥间度过别样假期。项目负责人李志强指着攀升的钢结构:"现在每天完成800吨钢结构吊装,11月底封顶节点必须拿下!"
二、双线并进的"三亚速度"
交流中心:同步推进主体二层浇筑与地下室防水施工,采用"跳仓法"工艺将工期压缩20%。
交易中心: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,艺术展厅的GRG曲面造型施工精度达毫米级。
中建八局项目总工王磊展示BIM模型:"通过数字化预演,我们提前化解了200余处施工碰撞。"这种"智慧建造"模式,让两个文化地标较原计划提前45天进入装饰阶段。
三、建设者的"文化情怀"
来自四川的焊工陈建国,在30米高空完成当日最后一组焊缝:"将来带孩子来看文物展,说爸爸参与过建设,比啥都骄傲!"项目部不仅提供防暑降温物资,更开设"工地夜校"培训文物建筑特殊工艺。
四、自贸港的文化新坐标
"双中心"建成后将形成"前店后库"格局:交易中心可举办国际级文物拍卖,交流中心配备恒温恒湿库房。海南省文旅厅负责人表示:"这将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'第三极',预计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。"
当夕阳为钢结构镀上金辉,建设者们的身影与吊车剪影共同构成动人画卷。这些拔地而起的文化地标,不仅承载着自贸港建设者的匠心,更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的文化胸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