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,一场跨越山海的产业协作在三亚掀起热潮。湘琼两省企业合作交流暨长沙先进制造业招商恳谈会在三亚举行,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、铁建重工等50余家湖南制造业龙头企业,与海南农垦、海南控股等本土企业共谋"陆海协同、内外循环"新路径,标志着中部制造高地与自贸港开放门户的"双向奔赴"进入实质阶段。
"4433"产业体系碰撞自贸港政策红利
作为中部首个GDP破1.5万亿元的省会城市,长沙已形成"工程机械+电子信息"双千亿集群领衔的"4433"现代化产业矩阵(4大千亿产业、4大新兴产业、3大未来产业、3大支撑平台)。2023年,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,连续13年稳居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榜首;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21%,国家级专精特新"小巨人"企业达235家。
面对海南自贸港"零关税、低税率、加工增值免关税"政策叠加"两个15%"所得税优惠,长沙企业展现出强烈投资意愿。中联重科海外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"在海南开展工程机械保税再制造,进口核心零部件可节省15%-20%成本,加工增值超30%免关税出口东南亚,物流效率提升40%。"
湘琼共建产业园:打造"两头在外"产业枢纽
作为合作重头戏,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规划浮出水面。该园区选址三亚经济圈,总投资预计超200亿元,重点发展"一头在外"(原料进口+成品内销)、"两头在外"(原料进口+成品出口)模式,布局五大功能板块:
1、保税再制造中心:聚焦盾构机、泵车等大型装备翻新,年产能规划50亿元
2、热带特色加工区:引入湖南食品机械企业,开发椰子、榴莲等深加工产品
3、离岸贸易基地: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,探索数字货币结算试点
4、产学研协同创新园:联合国防科大、中南大学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实验室
5、陆海联运枢纽:衔接洋浦港国际航线与中欧班列,构建"72小时全球达"物流网
"园区将实行'长沙研发+海南转化''海南接单+湖南制造'的飞地经济模式。"湘琼产业园指挥部负责人透露,首期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将于2024年底竣工,已有8家湘企签订入驻意向。
企业对接释放"1+1>2"效应
恳谈会现场,产业链"补链强链"需求清单引发热烈对接。铁建重工拟联合海南矿业开发深海采矿装备,弥补我国在3500米以下海底资源开发装备空白;楚天科技计划在琼设立生物医药设备离岸研发中心,借助博鳌乐城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加速产品国际认证。
海南企业同样收获满满:海南农垦集团与湖南杂交水稻中心达成协议,引入智能育秧设备提升热带水稻单产;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与山河智能签约,共建海上风电安装船联合实验室。"湖南制造+海南通道的组合,让我们出口RCEP国家的交货周期缩短15天。"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董事长表示。
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
此次合作被视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动实践。长沙工信局负责人指出,三一重工海南再制造基地达产后,年出口额有望突破80亿元,带动湖南本地配套企业新增产值30亿元;而海南通过导入长沙智能制造经验,可快速补强高端装备、新材料等产业链短板。
"这不仅是企业的'南向出海口',更是中部地区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跳板。"中国(湖南)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负责人表示,湘琼将联合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,探索"飞地经济"统计分成、跨境数据流动等制度创新,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本。
随着《湘琼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的签署,两地计划三年内实现产业协作规模超500亿元,培育10家跨境独角兽企业,共同打造立足东盟、辐射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开放新高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