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:中转基地赋能种业开放新格局‌
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
三亚中转基地赋能
三亚构筑生物育种“国家端口”
不想多说
2025-03-24 09:02:02
关注

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纵深推进之际,三亚正以全球视野构筑生物育种“国家端口”。在5月21日举行的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,三亚市副市长张长丰披露,位于崖州湾科技城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(以下简称“中转基地”)已形成“硬设施+软制度”双轮驱动格局,为我国种业安全与农业科技突破提供战略性支撑。

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:中转基地赋能种业开放新格局‌

‌核心枢纽成型:月亮岛构筑生物安全防线‌

作为中转基地的起步区,月亮岛经过三年建设已具备全链条检疫能力:

   ‌生物安全屏障升级‌: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正式运行,可开展基因检测、疫病筛查等法检业务;

   ‌隔离体系完善‌:占地120亩的植物隔离苗圃通过国家联合验收,实现热带作物从入境检疫到隔离观察的无缝衔接;

   ‌智慧监管创新‌:全国首套种质资源数字追踪系统投入使用,实现“从种子入境到实验室”全流程可追溯。

“月亮岛已具备年处理10万份种质资源的能力,检疫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40%。”张长丰介绍,基地同步建设零下196℃超低温保存库、热带种质资源DNA指纹库等设施,可满足全球98%以上物种的中转需求。

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:中转基地赋能种业开放新格局‌

‌制度破冰:打造种业开放“三亚样板”‌

瞄准种质资源跨境流动堵点,三亚推动形成三大制度创新:

   ‌审批权限重构‌:成功争取农业农村部将“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”等5类审批权限下放至海南,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;

   ‌检疫流程再造‌:首创“附条件提离”机制,允许企业凭承诺书先行提离种苗至指定场所,破解科研用种苗滞留口岸难题;

   ‌国际规则衔接‌: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共建木薯种质联合鉴定中心,推动检疫证书国际互认,使南美种质资源引进周期从2年缩短至6个月。

‌全球合作:构建种业“数字丝绸之路”‌

依托中转基地,三亚正编织覆盖五大洲的种质资源合作网络:

   ‌数据共享突破‌:联合国际机构完成3000份木薯种质基因测序,建成全球最大热带作物基因数据库;

   ‌离岸研发试验‌:吸引先正达、科迪华等跨国企业设立离岸研发中心,开展水稻抗盐碱、橡胶抗寒等定向改良;

   ‌数字产权保护‌:全国首创“五合一”知识产权综合管理,实现植物新品种权申请、维权、交易“一网通办”,2023年受理国际新品种权申请同比增长210%。

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:中转基地赋能种业开放新格局‌

‌服务能级跃升:激活千亿级种业市场‌

为加速资源转化,三亚搭建三大服务平台:

   ‌“一站式”通关‌:种质资源进出口服务专区集成海关、农业等12个部门职能,企业可在线办理检疫审批、免税申报等23项业务;

   ‌跨境交易枢纽‌:上线全球种业数字交易平台,2024年已完成3.2亿元跨境种质交易,涉及76个RCEP成员国品种;

   ‌科企对接机制‌:成立种业CRO联盟,推动隆平高科、海南大学等30家单位共享实验室设备,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。

“中转基地已服务378家科研机构引进种质资源12万份,带动崖州湾科技城集聚种业企业1432家。”张长丰表示,三亚将深化与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衔接,探索建立种质资源跨境离岸存储、种业数据安全流动等新机制,力争到2026年建成全球热带农业种质资源核心枢纽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“三亚力量”。

三亚打造全球种质资源“战略港”:中转基地赋能种业开放新格局‌

0

评论

更多推荐